top of page
  • Writer's pictureYin Jessie

与九零后同面江歌案




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调查显示,当今中国大学生每天大约有五小时的时间在使用智能手机。在网络新媒体迅猛发展,各种多元化的价值体系每时每刻都在影响年轻一代的大环境下,本文的目的是分析基督徒应该以什么样的态度和角度来响应时事,把基督信仰确实可靠的好处呈现给在网络时代成长起来的年轻人。


1. 为什么基督徒要聆听和回应这个世界


对于一个信息爆炸和评论多元化的时代,基督徒实际所采取的立场往往偏向于两个极端。首先,是有些基督徒没有建立基督信仰的价值观,不加分辨在社交媒体中分享转发大众媒体的热门评论。另一端是,有些基督徒认为来自世界的声音都是罪恶的,我们专心看圣经就好,因而拒绝思考和响应时事。基督徒中这两种截然相反的态度,凸显了当今护教所需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吵闹纷杂的时事评论上,人们需要听到从基督信仰发出的有力响应。要响应这个世界,就先要了解这个世界的需要,因此,聆听应该在传讲之先。箴言告诉我们,“未曾听完先回答的,便是他的愚昧和羞辱” 。基督徒应该清楚的看到,当今的世界是一个传统理性架构崩塌的世代,而这个世界在崩塌中所急切寻索的答案,其实都存在于耶稣基督的丰富里,所以这个世界的危机正是福音的机遇。本文会引用近期媒体关注的“江歌案”作为案例,聆听部分九零后学生对于“江歌案”的看法;并且尝试从基督信仰的角度,与九零后一同响应“江歌案”所引发的几个被广泛争论的议题。



2. 认识90后眼中的“江歌案”


案件简介

2016年11月3日凌晨,在日本东京中野区公寓,就读于日本东京法政大学的中国留学生江歌,被闺蜜刘鑫的前男友陈世峰用匕首杀害。江歌成长在单亲家庭,是母亲江秋莲的独生女。“江歌案”在网络媒体上引发了三方面较大的争议。首先,是陈世峰的量刑问题。根据日本法律,使一人至死的故意杀人的量刑最高为20年。因此江母抵达东京后开始一系列请愿活动,并在网络上征集到四百五十一万人签名支持判处陈世峰死刑。2017年12月20日,日本法院以故意杀人罪和恐吓罪判处被告人陈世峰有期徒刑20年。这引发了中国民众对于日本法律公正性的争论。案件的第二个争议,是关于刘鑫的道德要求。江歌是替女室友刘鑫挡住她的前男友而在宿舍门外被杀的。案发时,刘鑫没有出门施救;案发后,刘鑫拒绝了江母见面的请求,并失联两百多天,露面后又持续与江母在网络上互相攻击。刘鑫的躲避和试图撇清责任的态度受到了来自中国民众的大量批评和谴责。案件的第三个争议,是江母(江秋莲)的个人行为。案发后,江母在网络上发布了刘鑫的私人数据,通过舆论施压让刘鑫露面。二人最终在媒体的安排下见面后,并未达成和解。江母后来表示会在国内继续起诉刘鑫。同时,江母发起对陈世峰死刑宣判的请愿。日本法院宣判后,江母表示对日本法律的失望,拒绝接受判决结果。江母对案件持续要求的合理性也引发了人们的争议。


九零后基督徒学生的专题讨论

在“江歌案”宣判后,我邀请北卡州立大学就读的七位九零后华人基督徒学生参与一次专题讨论,分享他们对于这个案件三个主要争议的看法。在讨论的过程中,我发现当代的学生对于“江歌案”的关注程度很大,他们都对此案件有过深入的思考。从同学们的论点可以很明显的看出他们自身的观点并没有受到大众舆论的影响;而对于讨论过程中彼此的不一致观点,学生们之间的接纳度也很强——这正是他们成长在后现代多元价值观环境的现象。于是我不可能通过综述某一个大致共同的观点来概括学生们的看法,只能对这些学生们提出的一些论点做出罗列和汇总。


对于陈世峰死刑要求,与签名的四百五十一万人不同,七位学生都明确表示他们不会在江母的请愿书上签名(这是他们在本次讨论中唯一一致的看法),然而,他们的理由却各不相同。有同学表示古代中国礼仪社会曾强调道义上为亲人复仇的重要,而当今的法治社会则是通过法律来界定和执行公义。也有同学提到大量的签名可以代表民众对法律的质疑,甚至可以成为修改法律的契机;然而呼吁修改法律是一件事,按照法律审判是另一件事,二者需要区分。也有同学从道德的角度提出,一旦请愿对审判产生影响,那么签名的人就间接参与执行了这个人的死刑。


对于刘鑫的道德要求,有一位同学通过回忆自己曾经在恐惧状况下做出不理性的反应,推论刘鑫当场没有开门救助江歌是可以理解的应激行为。也有同学表示即使当时刘鑫不开门的行为可以理解,之后将近一年的时间她有很多机会可以悔过,持续回避江母是很明显违反道德的行为。还有同学指出媒体舆论极力声讨刘鑫,却很少提及陈世峰的罪恶,有可能是陈世峰的家庭雇佣水军引导舆论,以减少陈世峰所面临的压力和指控。另外有同学指出,刘鑫面对江歌因她而死却没有感恩的情况,与很多人面对基督的舍命并不感恩的情况非常类似。


对于江母的追诉行为,有同学表示自己是家中独生女,可以想象自己如果被害,母亲必然失去全部盼望,因此能征集到数百万人支持本案死刑判决,对江母的心理上是极大的安慰。还有同学提到,他认为如果陈世峰真的被判死刑,而刘鑫也诚心道歉的话,他反而会担心江母自杀——因为给女儿伸冤是江母存活的全部动力。还有几位同学提到,江母目前的行为是被心中仇恨捆绑折磨,饶恕是江母得到平安的释放真正的出路。同时也有同学对此提出,不用说江母,即使基督徒面临这样的遭遇,选择饶恕也是很难做到的。



3. 从基督信仰来回应“江歌案”


从陈世峰的审判看对公义和法理的认识

基督教伦理学强调神是善恶对错的终极标准。神在十诫中明确宣告了“不可杀人”,陈世峰的做法必然会得到现世的审判和将来的审判。需要强调的,虽然圣经不反对死刑的存在,“杀人的必被致死”(民数记35:16),然而我们要注意圣经关于伦理的教导不能够单独抽出来看。新约完善了旧约的价值体系,罗马书强调现世审判和执行的权柄属于政府(13:4),所以在与信仰不相悖的情况下我们应该服从法律,而不鼓励个人替天行道(12:19)。因此我同意“江歌案”正常的司法审判不应该受到江母个人请愿的干预。另一方面,我也认为这次审判从法律的角度是公正的。日本法律相对于中国法律的确是慎用死刑的,而这次对陈世峰的量刑已经是故意杀人罪的最高量刑。中国民众对陈世峰的死刑要求,应该区分于对日本法制公正与否的攻击。


从刘鑫的躲避看道德责任和人的罪性

刘鑫案发时在门内躲避的行为,的确是大多数人在危机中的反应。然而对于江歌被害,刘鑫事后在道德上应该采取感恩的态度,但刘鑫的失联,以及后来对失去独生女的江母的指责,确实是人罪性中自私忘恩的行为。民众对刘鑫进行道德层面的攻击,可以反映出许多人有超越法律的更高道德标准的要求。这种要求不但证明了道德存在的客观性,并且证明人们相信并试图寻找有绝对位格的道德权威,只是很多人没有意识到神才是那一位终极的道德权威,却把有罪的人摆在了审判者的位置。因此对刘鑫进行攻击的舆论暴力也同样出于人的罪性。只有完全良善公义的神,才能为道德标准进行终极的判定。


从江母的未来看苦难与福音

不可否认的是,对于失去独生女的江母,无论陈世峰是否判死刑,刘鑫是否悔过,她的余生都必然会被极大的痛苦所捆绑。在面对这个世界因为苦难而产生的质疑时,我们要明白基督信仰对苦难的理解。 基督信仰从来不回避苦难的存在, 神不但亲自经历了十字架的痛苦,而且神应许在苦难中祂与我们同在,让我们能够以盼望面对苦难。圣经告诉我们,苦难的根源是人的罪。这样无论陈世峰出于心中的仇恨去杀人,还是江母出于心中的仇恨不断追诉,最终都不能通过他们自己选择的方式来摆脱苦毒和绝望。只有耶稣基督通过祂自己代替我们承受最大的苦难,让我们可以永远摆脱罪的捆绑,并且将来有更加美好的复活——这是只有包含十字架代赎的基督信仰才能赋予人的盼望。


通过以上对“江歌案”的探讨,我想强调对于年青一代信仰的建立,年长的基督徒与他们共同面对来自这个世界的声音是极为重要的。正如有一位同学跟我分享他对这次参与“江歌案”专题讨论的感受:“我觉得形式挺好的,……重要的是大家没有想着去驳倒对方,而是都选择了听取别人的看法,也没有苛责别人的疏漏。” 希望通过这篇文章,鼓励弟兄姐妹用聆听的态度陪伴这些年轻的基督徒面对他们身边的时事,并且帮助他们明白基督里的丰富,足以响应来自世界不同角度的对信仰的挑战。

Comments


bottom of page